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十大信号
导读:涨还是跌?
【正文】
2024年12月11日-12日(和2023年时间一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解读如下:
一、信号1:今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2025年亦很关键
(一)新闻通稿中明确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意味着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5%左右)将会完成。考虑到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只有4.8%以及前三季度单季经济增速分别为5.3%、4.7%和4.6%),那么要完成全年5%左右的目标,则四季度经济增速预计需要重新回至5%以上,应达到5.2%左右。
当然,如果决策层对“5%左右”的理解是一个大概数,那四季度经济增速达到5%左右、全年在4.9%左右似乎也算是完成了5%左右的目标。至少数据上看,四季度经济增速是高于三季度的,且近期决策层在各种场合也释放出目标将会完成的信号,故问题应该不大。
(二)相较于2024年,2025年亦很关键。这主要是因为,2025年为“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为此新闻通稿提出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按照“2025年底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十四五规划与远景目标来看,2021-2035年期间年均经济增速至少需要达4.80%左右、2021-2025年期间年均经济增速需要达到5%左右。
因此,2025年的经济增速目标仍会有明确要求,预计仍会按照5%左右的目标进行设定,最低也会取4.5-5%的区间目标进行设定。同时,2025年还是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将有很大一部分在2025年落地实施。
二、信号2: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关注度更高
(一)和之前相比,本次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如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以及将“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与“外部冲击”并列,意味着决策层对2025年外部冲击已有心理准备,这也是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背景,即在外部冲击的背景下,要打开国内政策的空间。
可以预期的是,特朗普上台后的地缘博弈会进一步加剧,外资外贸等领域面临的冲击可能会出现超预期的情形,这无疑将给中国的外需带来相应冲击,故此次表述的诸多新提法和力度上的超预期实际上是在为2025年面临的不确定性做准备。
(二)会议虽然也提及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对2021-2022年连续两年提及的 “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和2023年提及的“四重压力”(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均没有再提。当然,尽管没有提,但实际上却处处有体现,如提及稳定预期、将全方位扩大需求放在首位等。
三、信号3:提及五个“必须统筹好”,后续会更加注重时度效、不会一刀切
和2023年提出的“三个统筹”(即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本次提及五个“必须统筹好”,即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
所谓统筹,本意就是两手都要抓、都要硬,这就意味着“两面”的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协调,会更加注重时度效,不会一刀切,不会急于求成,不能为了新而直接砍掉旧的,如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需要统筹好、供需两端需要统筹好、新动能与旧动能需要统筹好、增量与存量需要统筹好、质量与总量需要统筹好等。
四、信号4:财政政策定调“更加积极”,明确提出要提高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债
(一)本次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表述比2023年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积极……适度加力”的姿态更高,也更积极,意味着在已出台“增量财政政策”的基础上,2025年的财政政策力度仍然值得期待。
(二)同时在定调“更加积极”的基础上,会议还提出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这也是自2015年以来第二次在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赤字率(2015年的提法为“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也是首次在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考虑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且2024年先发行1万亿。这意味着,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将会达到2万亿以上(即在原先的1万亿基础上再增加至少1万亿)。
(三)由于过去两年提出的财政赤字率均为3%,意味着2025年的财政赤字率将会至少达到4%。若按130万亿左右的GDP计算,1个百分点的赤字率大致相当于1.3万亿的体量。
当然,从整个大的方向来看,就财政政策而言,目前决策层的思路已经发生变化,此次表述上的变化意味着财政政策的积极将会朝着市场期待的方向走,即赤字规模与赤字率会提升、聚焦化解债务与风险以及扩消费的财政支持力度也会加大。
五、信号5:货币政策时隔15年再次转向“适度宽松”,首次提出“适时降准降息”
(一)相较于财政政策而言,货币政策的表述最为直接,即“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自2009年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时隔十五年再次使用“适度宽松”这一表述,和2011年以来一直使用的“稳健”表述相比,姿态更为积极,表明货币政策立场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主动进行了调整,有助于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与抗通缩。
就中国货币政策的定调而言,一般有五个范畴,从松到紧依次为“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因此“适度宽松”的表述意味着2025年的货币政策基调首先肯定是比2011-2024年期间松的,即不仅结构上要松,且总量上也会更松。换言之,“适度宽松”的本意是指量(流动性充裕)、价(利率低)、结构均会比较松
(二)在定调“适度宽松”的基础上,“适时降准降息”的提法还是第一次在经济工作会议中出现,向市场释放出非常清晰的信号,意味着2025年降准降息的空间依然存在,只要市场有需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果断落地。
(三)2022-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有专门提及汇率(2021年未提),即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有意思的是,新闻联播上并未提及,公布的新闻通稿将汇率部分重新加上,说明决策层对汇率的容忍度目前还比较纠结。
六、信号6:提出要“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主要指资本市场
本次会议在货币政策部分提出“要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这一提法应该主要是针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也即,人行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持金融安全与稳定、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功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即人行的职责范围需要拓宽,对金融体系的主导力度也会有所加强。
实际上从今年人行创设的两项资本市场工具以及本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来看,后续人行与证监会的联动还会进一步加强,即人行需要主动关注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使货币政策能够传递至股票市场。
七、信号7:风险化解方面未再提及“地方政府债务”
(一)和过去相比,今年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部分,没有再提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3年的提法为 “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二)这一变化的原因应该是目前地方政府全力化解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化解措施,且目前正在推进,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了缓释,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例如,11月8日全国人常批准通过了财政部的“6+4+2”化债方案,融资平台的经营性债务也已通过35号文及系列配套文件进行解决。
八、信号8:首提“稳住楼市股市”,及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一)本次新闻通稿提出“稳住楼市股市”,这一表述虽然没那么积极,但却是首次在政治局会议中同时提及股市和楼市。这意味着,政策层面不希望楼市和股市惯性下滑,股市进入到特定点位以下(如3000点)就会进行托底,楼市如果成交量持续下滑萎缩政策层面也会持续放松并给予支持。
(二)同时,在9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止跌回稳”基础上,本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意味着利好地产市场的举措还没有结束,在止跌回稳之前,地产相关政策的想象空间可以打开。
九、信号9:关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仍在路上、预计兼并重组进程将会加快
就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来说,本次会议的提法为“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意味着中小金融机构之间以化解风险为目的的重组步伐将会加快。目前,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应主要指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化险改革与兼并重组(如辽宁地区银行的重组合并以及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化险进程加快)等,特别是要聚焦那些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化解。应该说,地方性银行的兼并重组事件在2022-2024年推动较多,预计2025年将延续。
十、信号10:其它几个值得关注的提法
(一)稳外贸稳外资继续成为重点
和2023年的“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相比,本次会议提出“稳外贸、稳外资”,表述上看没有明显变化,但考虑到特朗普上台后将要再次发起的贸易战,意味着贸易保护主义之风将会再次对中国的外贸外资产生冲击。因此,稳外贸、稳外资不仅是2024-2025年的重点任务,大概率也会是未来几年的重点工作。
(二)扩大内需被放在了首位
和2023年相比,今年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内需放在了2025年重点任务的首位,即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具体包括,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总的来说,“大力提振消费”的落脚点应是降低消费成本、放松与消费有关的各类政策限制,同时辅之以特别国债等支持性工具。当然,这里的消费还包括住房消费,故可以预期的是住房消费政策的宽松力度也会比较大,包括但不限于房贷利率、公积金贷款利率、税费成本等。“提高投资效益”的提法对应原先“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这一提法,即投资重价不重量、市场引导类的投资需要发挥作用等。
(三)其它11个小提法
1、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2、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
4、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
5、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6、政治局会议提及的“超常规”在经济工作会议新闻通稿中未提;
7、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8、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
9、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
10、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11、对9月下旬以来推出的一揽子政策给予了积极评价(即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经济工作会议出现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新提法,但是市场也不应过度兴奋,毕竟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外部冲击的一种前瞻表态。
(转自:债文新说)